韶关市全力做好生态文章 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来源:广东省环境保护厅 | 发布时间:2018-10-25

 近年来,韶关全力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进一步加大生态保护力度,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在抓好生态保护的基础上,韶关市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狠抓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牢固树立和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升。

 在广东“一核一带一区”的区域发展格局中,韶关是广东省北部生态发展区的中坚力量。新发展理念和广东新的区域发展格局为韶关发展带来新的重大历史机遇,当前,韶关正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的各项工作部署,全力筑牢粤北生态屏障,打造绿色发展韶关样板,争当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一、呵护生态永续优势努力建设广东绿色生态城市

韶关是华南生物基因库和广东的重要生态屏障,绿色生态是韶关的闪亮名片和核心优势所在。近年来,韶关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全面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坚决打好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广东绿色生态第一市,有7个县(市)被列为南岭山地森林生态及生物多样性功能区。

 土壤污染综合防治,是韶关加强全域生态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大战役”中的重要一役。目前,该市顺利推进全国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一批技术示范项目正在实施,并逐步搭建起区域技术体系,努力为全国土壤污染防治提供韶关经验。

 为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加强施工扬尘、工业和机动车排污治理,2017年韶关整治“小散乱污”企业51家、关闭25家,今年以来对韶关发电厂、韶钢、韶冶等一批重点企业实施了“一企一策”监管方案,严格落实污染防治各项工作,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为加强水污染防治,韶关全面落实河长制。目前,全市建立了市、县、镇、村四级河长体系,确立了2521条河流和649座湖库共计2208名河长,实现了市、县、镇、村四级河长全覆盖。去年以来,全市各级河长开展巡河102075人(次),协调解决河湖问题1205个。

 二、重点突破全域推进坚决筑牢粤北生态屏障

为进一步加大生态保护力度,韶关正以建设粤北生态特别保护区为契机,提高全域生态保护水平。以创建国家公园为目标,高水平推进粤北生态特别保护区建设,坚持先行先试,在保护效果、体制机制上对标最高最好最优,把创建国家公园的过程,变成从韶关样板向国家样板提升的过程。

 加强全域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韶关全力以赴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生态文明建设持久战。以问题为导向,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及“回头看”案件办理,全面推进和落实好全市水源保护区清理整治、农业污染源整治等10项重点环境整改内容。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治理,筑牢粤北生态屏障,让绿色成为韶关发展的鲜明底色。

 持之以恒推进全域生态保护。韶关市要求全面落实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加强生态环保领域立法和法治宣传教育。加快制定生态保护、环境整治和生态产业“三个规划”,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三条红线”,绝不能为了局部利益、一时利益突破生态环保底线。

此外,韶关市专门制定出台了《韶关市野外用火管理条例》地方性法规,采取疏堵结合的方式,既坚持原则,又尊重客观情况和农业生产习俗,加强管理、规范野外用火行为,该条例将于明年1月1日正式实施。

在全域生态修复和建设方面韶关市“森林碳汇造林、生态景观林带、森林公园及湿地公园、乡村绿化美化”四大林业重点生态工程为抓手,正全力推进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工作。目前,韶关已通过省级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验收。

三、生态赋能绿色发展绿水青山引领高质量发展

韶关市立足生态兴市、生态强市,坚持生态赋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积极顺应区域发展战略新变化,不断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共建共融,着力把韶关建设成为珠三角先进装备制造业共建基地、珠三角旅游休闲度假首选地、珠三角优质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高效联通珠三角与内地的商贸物流集散地,实现与粤港澳大湾区差异化协同发展。

 围绕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韶关正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在质量上坚持绿色发展,坚决淘汰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等落后产能,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大力推进新兴产业发展,加快打造产值超500亿元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在空间上坚持集约发展,把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主平台。在动力上坚持创新发展,加快构建创新引领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力争到2020年,实现“一个突破、三个倍增、五个大幅增长”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