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积极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来源:广东省环境保护厅 | 发布时间:2018-11-15

2018年1-10月,深圳市PM2.5平均浓度24.9微克/立方米,比去年同期下降0.4微克/立方米,在珠三角城市中排名第一。1-9月,空气质量在全国169个城市中位居第7位,稳居全国前10位。

一、全力以赴完成五大迎检任务

一是完成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迎检。书记市长亲自推动,全市动员,办理案件35批共526宗,提交资料文件22批次共80项,下沉督察高效有序,迎检及整改工作得到督察组肯定。二是完成生态环境部饮用水源地专项督查迎检。成立专责工作组,主动排查,扎实推进整改任务。三是完成中国人居环境奖复查迎检。市长任领导小组组长,组织各区和20多个部门逐项落实评价指标,顺利通过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现场复查。四是完成省生态环境厅系列专项督查迎检。在固体废物专项督查中,转办、跟进56家企业反馈119问题;在饮用水源专项督查中,处理交办问题45项。五是完成市委巡察整改督查迎检。全面梳理95项整改措施落实情况,建立台账,积极配合督查工作,得到督查组肯定。

二、对标对表实施五大行动

(一)启动实施“深圳蓝”可持续行动。一是推动出台行动计划、签订责任书,明确十大工程125项具体任务,落实到10个区、11个市直部门和3个重点企业。二是完成空气质量“一街一站”建设,全市10个区74个街道全部完成站点建设任务,PM2.5监测数据已全部在线实时显示,实现对全市街道统一运维及监测数据的联网审核。三是推进锅炉清洁能源改造截至11月初,全市共关停生物质、柴油污染锅炉40台,完成污染锅炉清洁能源改造78台。四是推动市政府发布实施《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划定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区域的通告》,划定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区域。五是推动船舶污染防治截至目前,深圳港已有25个大型深水泊位具备岸电供应能力,其中具备岸电供应能力的专用集装箱泊位22个,9个泊位正在建设岸电设施。

深入实施治水提质攻坚行动。开展水质监测通报排名及异常排查,目前已发布水质周报、排名、异常河流通报42期。统筹推进五河五库及135条黑臭河流域内所有涉水污染源排查整治及验收,目前累计已完成2247家,完成年度任务的78%。

开展固体废物环境管理行动。对全市33家重点废物处置单位和17家印染企业开展督查,对督查发现的问题以任务清单方式交办各责任单位跟进办理,要求限期完成整改,并加强督查督办。严厉打击固体废物非法转移倾倒行为,组织开展固废企业“三个一”专项工作。组织相关单位召开全市固废非法转移倾倒监管工作会议,强化固废管控,坚决遏制固废非法转移倾倒违法行为。

谋划工业入园行动。组织相关人员赴上海化学工业区、苏州工业园区、常熟新材料产业园调研考察工业入园工作,提出推动深圳市工业入园的工作建议,并形成调研报告报送市政府。在产业集聚、行业关联性以及分类筛选综合评估体系等调查研究基础上,结合省外、省内和市内实地调研考察,形成了《深圳市污染工业企业入园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包括5大项共18小项任务,目前该计划已通过市政府审定,将于近期印发。

持续开展“利剑二号”专项执法行动。截至2018年9月,全市环境违法行为共立案2403宗,同比上升41.9%,责令整改2327家,下达处罚决定书2281份,罚款金额共23184.0136万元,同比上升35.8%。生态环境部10月向媒体通报各地2018年1-9月环境行政处罚案件情况,深圳市处罚金额位列全国第二,处罚案件数量位列全国第五。

三、深化改革推出大举措

建立权责清单和建设项目分类清单。按照省里出台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清单,编制《深圳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清单》并征求各单位部门意见进行修改完善。目前清单已按党内规范性文件制定相关要求,报请市政府审议。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按照省里下达生态保护红线空间格局和分布意见,通过科学评估和边界叠加校验,形成《深圳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方案正式上报省生态环境厅和省发改委。

调整水源保护区划。经过反论证并征求意见,全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优化调整方案已通过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审议,并于9月30日正式上报省政府,10月8日通过省生态环境厅组织的专家论证会,10月25日通过专家复核,10月31日由市政府再次上报省政府。

建立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上半年市中级人民法院已开展环境资源保护法庭前期调研和研究,深圳市委印发了《信隆案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试点方案》,针对典型案例启动了环境损害赔偿工作试点,并积极推动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培育工作。全省首批家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正式挂牌成立。

加快加深一带一路环境中心。逐步完成中心筹建工作。中心指导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心章程及2018年工作计划,签署了《三方共建合作协议》。此外,中心先后承办了国际资源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和绿色“一带一路”自然资源与环境技术合作研讨会,目前各项工作已步入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