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南山区创新开展西丽水库水源保护区生态综合治理
深圳市南山区西丽水库位于该区北部,始建于1958年,原为农用水库,1992年转为饮用水水库并划定水源保护线。调整前保护区总面积为28.12平方公里,其中一级水源保护区8.88平方公里,二级水源保护区19.23平方公里。2018年9月4日,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复原则同意西丽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调整,调整后西丽水库二级水源保护区将释放出4.32平方公里土地空间。南山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以落实中央环境保护督察任务为契机,扎实推进西丽水库生态综合治理,举全区之力破解建筑处置难题,西丽水库水质由III类提升至II类,同时创新思路破解水库流域的南山北部片区发展困境,探索出了“让保护更严格、让发展更充分”的新路径。
一、举全区之力“让保护更严格”
(一)强力推进,成功破解水源保护区建筑处置难题
根据中央环保督察工作要求,西丽水库保护区范围内2018年需完成拆除的建筑共288宗,总占地面积约681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68100平方米,包括住宅、厂房、村集体集资房、商业办公用房等各种类型。涉及白芒、大�|两个村集体,以及西丽湖度假村、西丽果场、麒麟山疗养院、向南股份公司等类型繁多、权属复杂的单位,以及466户居民近万余人,人口成分复杂多样。该区专门成立一级水源保护区建筑清理处置指挥部,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分别担任总指挥长和执行指挥长,10名相关区领导挂点指导,从全区抽调骨干上百人,建立“1+13+20”工作模式(即:1个指挥部,13个工作组,20个谈判签约组),以“精准交办、细化责任、属地负责、限期交账”为工作要求,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扎实推进;面对待清拆各类建筑物复杂的权属关系及众多历史遗留敏感问题,通过查找大量历史资料、深入调研进行全面审核梳理,并对所有建筑物进行科学测量和评估,确保底数清、依据明;坚持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居民代表、基层党组织、股份合作公司领导班子等各种资源的作用,科学合理施策,有智慧地平衡政策限制与群众诉求的关系;坚持依法依规的原则,依法启动查违、环保等行政执法程序,以行政执法手段推动协商工作。2018年10月底,保护区内建筑清理处置工作提前两个月全面完成,在业主自愿签约、主动腾房、配合拆除、拆除施工安全方面实现“四个百分百”,整个清理处置过程实现“零强拆”。
(二)水土共治,构建绿色可持续的水源地生态系统
改变以往生态环境治理中“重水治理,轻其它生态元素治理”的做法,实施水库流域“水土共治”。大力开展入库河流综合整治,保证枯水期污水100%收集输送到污水厂处理,解决了点源污染;针对面源污染,委托国家级权威研究机构科学论证后,国内首创面源超高倍数的截留模式,创造性将7mm降雨量截留标准提升至30mm截留标准,大大降低库区水质风险。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将水库流域土壤环境调查与风险评估列为专项工作,与土地征收、种植清理、项目处置、建筑拆除等工作同步部署、同步督办、同步推进、打破常规采用更大密度的采样网格布点、更高要求的场地调查方法和更加严谨的风险评估标准,在全国属于首例。共采样评估8个地块约3平方公里,布设采样点587个,经实验室分析获取数据95814个,评估结果显示流域内没有威胁水源安全的污染地块。同时,创新土地整备程序,突破现有将土壤环境调查环节设置在土地入库后、出让前的规定,将土壤环境风险评估结论作为土地移交的前置条件,实现“净土入库”、“净地移交”。
(三)突出长效,建立健全水源地污染防控和治理体制机制
加强水源地环境风险管控,推动企业建立健全环境风险评估与管理体系,积极推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全面落实清洁生产审核制度;建立水源地环境风险常年排查机制,每年出动巡查人员3千余人次,巡查路径长度累计超过10万公里;实施“雨季行动”专项执法常态化管理,开展“利剑一号”行动高压打击违法排污,实现水库流域全年零环境风险事故;建立完善社会监督和公众参与机制,设置“生态南山”微信公众号、“书记信箱”等线上渠道,结合人大代表联络站和党代表联络站等线下渠道,做到覆盖全面、渠道畅通、介入及时、处理有效。同时,进一步理顺水库流域环境应急管理机制,规范应急处置程序,构建多层次应急体系,确保有效及时控制消除突发环境事件危害。目前水库流域企业均已制定相应的环境应急预案。
二、汇全区之智“让发展更充分”
(一)提前布局谋篇,通过“科技产业+总部基地”双轮驱动发展引擎
自2008年开始以“腾笼换鸟”方式逐步淘汰水库流域北部片区高能耗、技术含量低的企业,替换为科技含量高、清洁生产型且无工业污染的优势企业,同时加大对旧厂房、旧村落升级改造的力度,布局留仙洞总部基地、高新区北区、大学城、西丽高铁枢纽站等重点片区和重大项目。目前,该片区集聚了深圳70%以上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发展动能强劲。
(二)创新思路举措,补齐历史短板破除发展路障
水库流域的北部片区受水源保护线、生态控制线“双铁线”紧约束,经济发展极为受限。为破除发展瓶颈,南山区投资9亿元,创造性提出实施西丽水库(东片区、西升区)水质保障工程建设,在水库东片区新修燕清溪和雨水转输管道,在水库西片区新开挖丽水河和深层隧洞。全部工程建成后,将改变该片区地表径流流向,西丽水库东、西片区雨水将被引流至水库流域外的大沙河,不再往西丽水库汇水,实现饮用水源与污染风险区“物理隔离”,彻底解决水库周边污染威胁。广东省人民政府以该工程为前提批复同意调整西丽水库水源保护区区划,调整后释放出的4.32平方公里土地未来将建设北大、国科大等知名高校以及国家实验室等重大科研平台。目前,西丽水库“物理隔离”工程已完成丽水河1期2.2公里长的明渠开挖。
(三)乘势而上顺势而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原创策源地
除该片区现有的深圳大学城、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西丽校区外,目前正积极推进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校区、天大―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深圳校区、南方科技大学深港微电子学院落地建设,积极支持鹏城实验室(深圳网络空间科学与技术省实验室)和国家超算深圳中心二期建设,致力于将该片区打造为升级版的“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教城”,通过产学研高效转化的创新优势,形成粤港澳大湾区的原始创新策源地、核心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