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以“五大督察、五大战役、五大举措、五大保障”开创生态环保工作新局面
2018年是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开局之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圳市生态环保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PM2.5达到26微克/立方米,为有监测数据15年来历史最佳;水环境质量总体改善,跨界河流水质实现历史性转折;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3个区新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全国最多。
一、攻坚克难完成五大督察检查硬任务,不折不扣推进整改落实。一是积极推进中央环保督察整改。12项任务18项措施中已完成14项,一级水源保护区1069栋违法建筑和1432宗违法项目全部完成处理处置,有关工作得到省、市主要领导高度肯定。二是扎实做好“回头看”和固体废物专项督察迎检。成立高规格的协调联络组和专项工作组,建立高效有力的工作机制,提交资料文件22批次80项,资料整备工作得到督察组和省领导肯定,经验在全省推广;办理案件35批526宗,没有发生舆情、涉稳事件。“回头看”反馈意见后,第一时间制定整改方案并推进落实,41项任务46项措施中已完成16项,其他任务按进度推进。三是完成生态环境部饮用水源地专项督查任务。提前部署、主动排查,对89个问题“一个水源地、一套方案、一抓到底”,建立清单、挂账整改、严格核查,提前实现问题“清零”,进度居全省前五,整改力度受到生态环境部高度肯定。四是完成省环保督察迎检。全力配合督察工作,打破部门建制,全员动员,实行7×24小时工作制,各级环保干部职工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奉献精神,完成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提交调阅资料13批138项,15批350宗案件全部办结,整体形势平稳有序。五是顺利通过中国人居环境奖复查。推动市政府成立迎检小组,制定工作方案,组织各区和20多个部门全面落实65项评价指标,对短板指标进行专项攻坚,高质量编制复查技术报告,广泛开展宣传,3月份通过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现场复查。
二、全力以赴打好五大攻坚战役,大幅提升治理能力。全面对接国家、省关于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任务部署,制定并推动印发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方案,成立指挥部,建立工作规则,“表格化、项目化、数字化、责任化”落实486项具体任务,统筹推进治污保洁任务两批517项,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分别减排9.13%、2.08%、28.64%和11.1%,预计均能超额完成年度任务。一是水污染治理成效突出。强化监测预警排名通报,在对310条河流402个断面“一周一测”的基础上,对茅洲河、深圳河和36个水质净化厂开展“一日一测”,发布通报72期、日报126份,推动精准治污,传导达标压力。开展黑臭水体现场评估督导,每月一巡,将发现的677个问题及时下达责任单位。组织排查全市小微黑臭水体1467个,建立责任手册,“挂图作战”推进整治。发布监管监测评价周报23期,流域片区快报92期,为治水提质下沉督办提供支撑。严格源头管控,全面开展工业、面源、三产排查整治,逐家清查、逐批清源、逐条清河,削减污染负荷。通过努力,茅洲河污染指数下降50%,深圳河、观澜河、坪山河12月份水质达到地表水五类。二是圆满完成大气治理目标。实施“深圳蓝”可持续行动计划,落实十大工程125项任务。建成全国首个覆盖全市74个街道的“一街一站”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实施老旧车淘汰奖励补贴,提前淘汰老旧车12.9万辆;投放纯电动出租车2.15万辆,基本实现纯电动化。全面供应国六柴油和汽油,国内率先实施轻型柴油车国六排放标准。妈湾电厂同比减排22.4%,7家燃气电厂完成11台燃气机组低氮燃烧器升级或烟气脱硝改造,同比减排50%,氮氧化物排放达到世界最优水平。率先全国将全市划定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全年搬迁关停生物质柴油锅炉40台,完成109台污染锅炉清洁能源改造。完成涂装行业水性化改造任务。靠泊深圳港的远洋船舶全面转用低硫油。扬尘污染视频监控覆盖全市1350家工地,开展四轮督查,全面落实“7个100%”管控措施。全年PM2.5浓度同比下降2微克/立方米,在珠三角地区浓度最低;臭氧浓度近五年来首次实现下降;灰霾天数20天,同比减少2天,为近30年最少。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位居全国169个重点城市第6位。三是土壤环境质量详查取得积极进展。推动签订并落实土壤防治目标责任书,完成农用地、饮用水源地土壤详查和1800家重点企业用地信息调查,完成全国首例高度城市化地区土壤环境背景精细化调查。落实土壤环境重点监管企业名录制度,58家企业签订土壤防治责任书。对442个疑似污染地块开展调查评估,严控建设用地再开发利用土壤环境风险。四是固废环境管理持续强化。宝安环境治理技术应用示范基地正式开工,深汕环境产业园启动前期规划。积极协调解决重金属污泥、医疗废物积压问题。开展固废企业“三个一”专项工作,走访谈话企业1785家,组织2642家企业签署承诺书。持续开展环境安全风险排查整治,完成5家危险废物经营单位环境安全标准化体系建设和全市80家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环境安全风险评估。推进汽修行业危险废物专项整治,检查企业647家,责令整改121家,立案查处汽修及拆解企业违法案件119宗。完成省固体废物专项督查反馈的56家企业119个问题整改。五是“利剑二号”成效显著。开展“散乱污危”、柴油车污染、建筑施工噪声整治、非道路移动机械检查、雨季行动、“绿盾2018”、严厉打击生活垃圾非法外运等专项执法,出台“铁十条”“关八项”硬措施,建立公益诉讼协作机制,创新实施环保主任制度,积极推广在线监测、水平衡监控和水质指纹溯源,提高环境执法效能和威慑力。全市排查确认“散乱污危”企业14186家,完成整治9329家,完成率65.7%,快于全省平均进度。查处环境违法行为2938宗,同比上升28%,处罚金额2.98亿元,同比上升23%,吊销排污许可证7家,查封扣押139家,限产停产148家,移送行政拘留105宗,移送环境犯罪38宗,公开道歉承诺490家,案件数量、处罚金额以及四个配套办法的适用均位居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前列。强化环境信访维稳形势研判,全年处理信访投诉9.7万宗;建立“邻避”问题防范化解机制,稳妥推进红花岭环境园、下坪填埋场、恒通申龙工业园、南方中集废气扰民等重点案件矛盾化解,环境安全维稳形势稳定。
三、敢闯敢试推出五大改革举措,进一步健全体制机制。纵深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深圳经验得到省主要领导肯定,在中央深改组通报刊发,并在全省推广。一是生态环保“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度逐步健全。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清单和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优化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指标体系,完成年度生态文明建设考核。以“信隆案”为试点,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3家全省首批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在深圳市挂牌成立。试点强制环责险获评南方日报“十大改革项目”。二是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稳步推进。经评估校验,充分衔接,积极争取,初步划定生态保护红线401.59平方公里,占全市陆域总面积20.11%;深汕合作区初步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17.85平方公里,占合作区面积25.13%,为确保城市生态格局稳定、保障城市生态安全打下良好基础。三是开展新一轮饮用水源保护区优化调整。西丽、赤坳水库优化调整方案和全市总体方案均获省政府批复同意。取消了22座小水库供水功能,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水库由36座调整为29座,在增强水资源保障能力的同时,提高了保护标准,释放了土地空间,实现了保护更严格、发展更高质。四是营商环境改革取得突破。全市审批建设项目5673项,通过3976项。做好华星光电、轨道交通等重大项目审批服务。进一步简政放权,前海合作区区域环评改革试点扎实推进;出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和备案管理名录,优化建设项目环评分类管理;取消环评前置条件,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服务时限再减一半;3个许可服务事项实现不见面审批,4个许可事项实现即办。排污许可制改革稳步推进,企业主体责任进一步压实。五是机构改革工作稳妥有序。密切跟进党政机构改革、环保垂直管理改革和生态环保综合执法改革进展,严肃改革纪律,主动做好职能承接、人员转隶、办公用房保障等准备工作。
四、着眼长远强化五大支撑保障,夯实基础凝聚合力。强化顶层设计,持续开展能力建设,提高管理信息化水平,不断厚植生态环境事业发展内生动力。一是政策法治建设呈现新亮点。完成经济特区饮用水源保护条例修订,积极推进声环境功能区划调整,提出10部特区法规、3部规章清理意见,制定8项规范性文件和建设工程扬尘、噪声等10项技术标准,出台“两法”衔接工作指引。完成行政处罚、行政检查、行政强制清单标准化建设,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进一步规范。二是智慧环保建设取得新突破。加速构建环境监测感知网,建成国家网深圳河、茅洲河水质自动站,水环境自动监测站项目进入招标阶段。与平安集团签订智慧环保建设战略协议,完成“一个中心”“四大平台”的智慧环保总体设计方案,积极推进智慧环保立项,初步建成生态环境综合信息展示平台和生态环境指挥大厅,智慧环保建设全面提速。三是环保科研取得新进展。全年安排经费3050万元,推进科研课题18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和深圳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各1项。国家环境保护饮用水水源地管理技术重点实验室137项检测指标通过计量认证。“三线一单”生态环境管控体系构建项目正式立项。国家环保科学观测研究站筹建取得积极进展,二�f英实验室正式投入运行,生态环境研究监测能力大幅度提升。四是环保交流合作迈上新台阶。一带一路环境中心正式投入运营,指导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一平台一基地一园区”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高水平举办国际资源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和绿色“一带一路”自然环境与环境技术合作研讨会。环境监测仪器设备比对实验室南方质检中心落户深圳。积极推进高等环境研究中心合作共建。五是环境宣传教育再上新水平。召开20余场新闻发布会和媒体通气会,媒体报道550余篇。“一网两微”信息发布倍量增加,环境公益传播力度不断提升。建成7所自然学校和12家环境教育基地。高规格开展“六・五”环境日宣传活动,市委书记及省政府领导亲自参加,得到各界广泛好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