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全力推进大气网格化监管建设

来源:广东省环境保护厅 | 发布时间:2019-02-26

“中山空气”APP,市民实时查询各个监控点空气质量;网格员现场发现环境污染异常状况,立即拍照、录音、录像反馈上传系统,为执法提供数据支撑……这些高科技手段,在今年上线的大气网格化监管建设“2.0”版本都将成为现实。

一、网格化监管“2.0” 可视系统让污染源无处遁形

中山市环境监测站统计,2018年中山市空气质量有效监测天数为365天,其中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12天,较2017年上升7.4个百分点。环境空气6项主要监测指标浓度同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这一优良“成绩单”与市致力建设“线上千里眼,线下网格员”的大气网格化监管系统密不可分。2月,大气网格化监管系统第一期完工,中山市在中心城区、主要大气污染传输通道、重点工业园区等科学布设了100个环境空气微观监测站。而网格化监管“2.0”版本将在一期基础上按2×2平方公里网格布点,增加布设200个环境空气微观监测站。

同时,“2.0”版本将与中山市生态环境局目前已有大气监测系统衔接,实现数据互通、信息融合,并通过可视化的表达方式,集成污染源分布图、环境质量实时图、污染趋势变化图、网格员分布图等,提高源解析精度,精确找到污染来源。二期还会增加风向和风速的监控设备,便于查看污染源的走向。目前,200个环境空气微观监测站已完成采购,计划今年上半年完成建设上线运行,实现网格化监管全市覆盖,消灭监测盲区。

二、“三警”合一 建成大气环境管理“天罗地网”

为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有效应对污染天气,除了在“技防”上发力,中山市还将进一步完善“三警合一”监控体系,实行“技防”+“人防”相结合。

“三警合一监控体系是指“片警”、“巡警”、“特警”三种监管方式相结合,打通监测与监管之间的通道,形成一套集监测、预警、指挥、执法、管理五位一体的环境监管模式,实现从传统“点对点”的监测监管模式向“点对面”模式转变,提高了工作效率。中山市将通过强化“片警”布点,推进市大气环境网格化监管系统建设,形成网格化布点;强化“巡警”监测,利用走航监测手段,通过在执法车、出租车或公交车顶上加装便携式传感器走航监测系统,实现沿途空气质量实时监测;派出“特警”,实施针对性观测,灵活调用激光雷达、VOCs质谱仪、无人机追踪,锁定重点污染区域及污染源,续开展走航监测,实现空气环境监测范围全覆盖,建成大气环境管理“天罗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