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蓝”行动助力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

来源:广东省环境保护厅 | 发布时间:2019-02-26

2018年,深圳市大气环境质量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持续提升,PM2.5PM10NO2O3SO2CO 项大气污染物浓度全面下降,空气质量连续6年在全国重点城市中位列前十,为近五年来内地GDP排名前20位城市中唯一一个空气质量全面达标的城市。其中PM2.5浓度26微克/立方米,是全市有监测数据以来的最好水平。“深圳蓝”名片得到持续巩固,成为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的新亮点。

一、高位统筹立体推进,全面落实“深圳蓝”十大工程125项任务

领导高度重视。市委六届九次全会明确开展大气质量提升行动、力争全年PM2.5浓度降至26微克/立方米的目标。市委书记伟中在全市污染防治攻坚战动员大会上指示“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高起点谋划、高标准要求,抓住关键拿出有力举措,不断增进市民群众的蓝天幸福感”,亲自部署出租车电动化工作,紧密关注工作进展,经常过问大气质量状况;陈如桂市长指示“用最严格的制度、最刚性的执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并在广东省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会议后着重部署机动车、工地、电厂、船舶等重点污染源治理13项工作;杨洪常委等市领导亲自挂点督察检查,全面推进工地扬尘等污染源的深度治理;成立市级大气污染防治指挥部,黄敏副市长亲自主持编制《2018年“深圳蓝”可持续行动计划》,“表格化、项目化、数字化、责任化”将任务分解到具体责任单位、责任领导、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先后召开16次指挥部例会,紧盯进度、真抓实干;各区成立以区委书记领导的区级大气污染防治指挥部,加上14个市直部门和3个企业为主要责任单位,全市形成“1+10+17”立体推进格局,为“深圳蓝”顺利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各区合力推进。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推动和各区各部门的通力协作下,“深圳蓝”任务基本完成,PM2.5目标顺利实现。各区以责任目标为导向,结合实际、攻坚克难,圆满实现PM2.5浓度控制目标,为全市顺利达标贡献力量。大鹏新区健全完善“五项机制”、盐田区深挖减排潜势,成功实现空气质量优中更优;南山区用好防、治、减、限“四字诀”治理污染顽疾,排名跻身全市前三;罗湖、龙岗扎实推进,浓度稳中有降,光明、坪山迎难而上、多措并举,浓度创新低。“深圳蓝”十大工程125项具体任务和市领导重点部署的14项任务基本顺利完成。市人居环境委科学制订任务计划,统筹调度、协调推进任务落实,推进电力行业NOx排放达到国际最优水平;市住房建设局开展大排查、大整治、大曝光,建筑工地扬尘防治水平明显提升;市交通运输委任务最重、成效最大,顺利完成出租车纯电动化任务;深圳海事局先行先试,成立国内首个跨区域“深港船舶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室”。

二、对标最高最好最优,大气治理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

2018年,全市各区各部门严格按照 “对标最高、最好、最优”标准要求,理顺协作机制、创新合作模式,面对压力、攻坚克难,最终取得了一系列治理新成果。

市内物流运输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通过“配套设施建设+区域限行+财政补贴”,在全市物流集中区、大型商场等新建充电桩2.03万个,在全国率先在各区中心片区试点设立“绿色物流区”,促进轻型柴油货车淘汰,新增新能源物流车1.8万辆,累计达到5.4万辆,数量全球最多。

全市机动车排放水平全面提升。公共服务“双100%”,继公交车100%纯电动化之后基本实现出租车100%纯电动化;在全国率先执行轻型柴油车国Ⅵ标准,车用燃油标准提高至国Ⅵ标准;“以补促淘”,通过财政激励政策促进12.9万辆老旧车提前淘汰,新增新能源汽车9万辆,累计达到24.6万辆。

工业排放水平保持全国领先。市电厂排放水平已实现国家超低排放的基础上,妈湾电厂通过减压发电量、采购优质煤等手段成功实现同比减排22.4%。7家电厂11套燃气机组完成降氮脱硝改造,氮氧化物排放水平达到世界最优;在全国唯一全市域范围禁止使用污染燃料的基础上,基本完成了全部在册污染锅炉的清洁能源改造或淘汰,率先实现了工业锅炉的100%清洁化;全市近500家重点VOCs企业完成低挥发性改造,有效减少了VOCs的排放,使得市臭氧浓度在珠三角地区保持最优水平,逆转近5年来的上升趋势,臭氧污染防治成效初显。

工地扬尘管理水平显著提升。理顺管理机制,统筹环保督查。联合市住建局、交通运输委和水务局成立十个工地扬尘专项督查组,每月对全市十个区进行联合大督查。2018年共开展11轮大督查,抽检工地1130个,通报各区和各主管部门,要求“问题工地”限期整改。

非道路移动源治理水平有所突破。施工机械方面,从提高准入标准入手先行先试,在全国率先通过政府采购政策引导和划定中心“低排区”限制进入等手段,结合执法检查,施工机械排放达标率由2014年的不到10%提高至2018年的51%;港口船舶方面,25个远洋大型深水泊位具备岸电供应能力,使用比例由去年的不足0.5%提高至3%,均创全国最高水平。在加强执法检查确保靠港船舶使用0.5%mm的情况下,在全国率先出台政策鼓励靠泊船舶使用0.1%mm的低硫油。

三、坚持精细精准治污,科学防治水平全面提升

科研先行,科学制定治理方案,力求精准治污。为实现PM2.5同比下降2微克/立方米的艰巨任务,市环保部门组织高校和科研院所深入研究,开展大气污染来源解析,结合当前污染形势和治理现状,科学测算减排潜势。2018年1季度,深圳市大气污染防治形势十分严峻,PM2.5浓度不降反升,为达标任务带来较大挑战。编制过程中,做到目标值精确到0.1微克、减排量精细到1千克、可行性精准到每一步,最终提出“深圳蓝”可持续行动十大工程。通过分解责任目标、倒排治理期限、制订应急预案,密切跟进任务进展、核算实际减排效果、研判气象条件形势、实施达标强化方案,最终确保目标顺利实现。同时,注重对今后污染防治重点提早谋划、科学布局。深圳市臭氧污染已经取代PM2.5成为影响市空气质量的关键因素。但臭氧生成机理复杂,区域影响明显,污染防治难度大。深圳市在今年重大科研项目规划中部提早谋划、着重布署,委托北京大学等开展臭氧污染机理及防治路线图研究,为今后有效应对市臭氧污染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强化监测,为精细精准科学研判提供重要支撑。为提高大气精细化监管水平,在市领导的决策部署下,市环保部门统筹各区各街道在2018年5月底建成全国首个符合国家标准的覆盖全部74街道的“一街一站”网格化监测体系,完善了市现有自动监测体系,充分调动了街道大气污染防治积极性,为全面提升大气环境质量提供了重要支撑。宝安区率先布设高密度大气微站,进一步提高污染源监管精细化水平,建立“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预警、第一时间响应”的网格化大气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全市通过卫星遥感高清解译裸土3041块,完成1557块完成整治;全市1450个规模以上工地全部安装扬尘在线监测和视频监控系统,预警督查工地800家次;全年开展5.2万公里道路扬尘实时巡测,督促1800公里超标路段及时保洁;推动全市20家重点VOCs企业安装在线监测系统,确保企业达标排放,减少臭气扰民

及时会商,有效应对不利形势。逐步完善会商机制,组建了包括环境监测站、气象局、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环境科学研究院等在内的会商团队,形成了日常会商和应急会商机制,依托《深圳市空气质量多模式预报预警系统》等信息化平台,为市预判未来大气污染形势、分析污染过程成因、及时应对不利气象条件提供了了重要支撑。2018年10月底前,深圳市大气污染形势始终不容乐观,特别是10月1日至10日出现持续时间长、污染浓度高的污染过程,再次使全市PM2.5浓度出现反弹。市人居环境委立即组织气象、预警预报等部门开展科学会商,密切关注未来大气形势,同时按预案启动应急督察、检查,有效应对不利气象条件,使得大气污染形势逐渐扭转,最终在12月份较有利的气象条件下顺利实现目标。

四、多措并举优化服务,全面推动“深圳蓝”计划实施

制订标准规范,促进高污染产业转型升级。为提高行业污染排放标准,规范企业生产工艺,深圳市先后出台建筑装饰装修、家具生产、锅炉燃烧、汽修喷涂、扬尘防治、餐饮油烟控制、柴油机改造等方面12项现行标准规范,并推动广东省出台了集装箱制造VOCs排放标准,技术要求均处于国内最高水平,为深入开展相关领域大气污染防治提供了标准依据,有效促进了相关领域企业转型升级。

出台激励政策,减轻企业污染治理负担。制订《深圳市大气质量提升行动计划补贴办法》,对电厂、锅炉、VOCs企业等积极实施清洁改造的企业予以财政资金支持,2018年共计对5家电力企业补贴1.1亿元。特别是对减排效果大、市民参与度高、激励效果明显的政策予以持续实施。如《深圳市老旧车提前淘汰奖励补贴办法(2017-2018年)》于2018年6月结束后,为充分保障市民权益,满足市民申请淘汰需求,深圳市委进一步研究制定了延续性的补贴政策《深圳市老旧车提前淘汰奖励补贴办法(2018-2020年)》。2018年全年淘汰量远超原计划目标,共计补贴资金17.8亿元。大量老旧车的淘汰为新车增量腾出了足够的环境容量和道路空间,取得了污染减排的良好效果。

开展执法行动,严厉打击违法行为。按照市委六届十次全会关于“全面梳理和整治散乱污危企业”的部署要求,将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纳入“利剑二号”环保专项行动和“散乱污”整治方案中。截至目前,全市已排查确认“散乱污”企业(场所)4185家,已完成整治3852家,完成率92.04%。对影响社区环境空气、明显产生大气污染排放的露天焚烧等行为作为重点民生实事予以严管严治。

研判社会形势,结合实际调整敏感性政策实施方案。对于涉及群众利益的敏感性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力争做到平稳有序推进。对于部分国Ⅲ柴油车、异地货车等高排放车辆,“深圳蓝”原计划通过限行等方式促进其淘汰更新,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出现部分车主抵抗情绪较大,政策实施难度较大。在积极引导、主动应对的情况下,进行深入社会维稳风险评估,优化调整限行方案,确保成熟可行后再逐步开展。

2019年,全市将严格落实市委六届十一次会议要求,确保2019年PM2.5浓度稳定在26微克/立方米以下,并力争率先实现世卫组织第二阶段25微克/立方米的目标。积极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推广深圳标准,推动深莞惠等周边城市联防联控。重点打好柴油车污染治理攻坚战,限行结合补贴促进淘汰老旧柴油车淘汰,进一步优化市内物流运输结构;谋求船舶污染防治新突破,遥感监测排气确保低硫油合格,政策鼓励提高岸电使用比例至5%以上;持续开展多频次、大范围、高标准的工地扬尘督察和施工机械执法检查,确保扬尘治理“7个100%”,杜绝施工机械冒黑烟;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彻底清除防治设施不到位、生产工艺落后的涉气“散乱污”企业;协调推进餐饮油烟、露天焚烧等整治,引导全民践行绿色生活方式。争取2019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更成绩,将“深圳蓝”名片擦得更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