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出台养殖水域滩涂规划――严格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和养殖区
前不久,国务院在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意见新闻发布会上强调,要牢牢把握水产养殖的绿色本色,正确处理水产养殖业与区域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关系,稳定水产养殖业发展空间。
惠州市良好的水生态、优美的江河湖海环境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金字招牌”。去年12月,惠州被列入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为打造特色鲜明的“惠民之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日前,《惠州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8―2030年)(征求意见稿)》(下称“规划”)出台,从兼顾生态资源保护、协调产业发展、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为出发点,明确以保护水产养殖生产空间、实现依法治渔的核心工作,并为实现渔业现代化建设描绘出发展蓝图。
一、环境现状――江河湖海水况趋好,水产养殖发展迅猛
集水面积超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各级干支流35条;大小湖泊、水库130多个,总水面1.3万公顷;可供发展海水养殖的浅海、滩涂面积1.4万公顷……用“一湖两江十四涌,一海三山八湿地”来形容惠州的水生态格局最为恰当。
在对江河湖海持续监测显示,惠州市近年水质总体保持稳定,状况趋好。主要河流、水库水质为Ⅱ―Ⅲ类,超90%的海域面积海水质量达到《海水水质标准》第一类、第二类水平。在这些水域中,水生生物种类繁多,生物群落交错并存。以淡水鱼类为例,仅鲤科鱼类品种便多达63个,鳗鲡、泥鳅、马口鱼、光倒刺�、青鱼、草鱼、广东鲂、鲢、鳙、白甲鱼等占总数的50.4%。
有了良好的水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水生生物群落,近年惠州渔业资源保护和水产养殖业发展迅猛,水产养殖产量稳步提高,渔业生产在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2017年,全市渔业总产值超30亿元,占农业总值的17.14%。
伴随水产养殖技术的发展,现代生物技术逐步在水产养殖业得以应用,尤其是优良品种培育、种质鉴定、生物防治等领域新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对加快品种创新、推行健康养殖、提高水产品质量具有深远的意义。惠州水产养殖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二、科学分区――划定养殖红线,查处无证经营
生态环境给水产经济带来红利,但不代表可以毫无节制地使用,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实现质量兴渔,促进渔业生态和生产协调并进,关键在于实现生产空间的合理布局。
对此,规划严格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和养殖区,明确允许用于水产养殖的水域滩涂类型、地理位置和范围。其中,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港口与航道、河流干道等被列为禁养区;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自然保护区试验区和外围保护地带、河流、水库及风景名胜区被列为限养区;除此之外的水塘、山塘、水库等属于合法养殖区。
为规范水域养殖秩序和推进承包经营确权工作,惠州市将建立完善养殖水域使用审批制度,并以此次划区作为办证审核依据,实现有证养殖,无证水产经营将受到处罚。目前,规划仍处于征求意见阶段,公示时间为2019年2月15日至3月1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