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未来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印发,将加快发展氢能、氨能、新型储能、生物质能
来源:安徽省人民政府 | 发布时间:2024-11-26
导读:《安徽省未来产业发展行动方案》近日印发,明确将加快发展氢能、氨能、新型储能、生物质能,前瞻布局先进核能和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构建新型能源系统,实施聚变能商业应用行动计划。
近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印发《安徽省未来产业发展行动方案》,要求到2027年,培育3家左右具有生态主导力的头部企业,20家左右上市企业,500家左右高新技术企业。到2030年,培育5家以上具有生态主导力和产业链控制力的一流企业、50家左右上市企业、1000家左右高新技术企业。
低碳能源方面,安徽将加快发展氢能、氨能、新型储能、生物质能,前瞻布局先进核能和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构建新型能源系统,实施聚变能商业应用行动计划。
原文如下↓
安徽省未来产业发展行动方案
为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思路
坚持前瞻布局、创新策源、应用牵引、分类推进、开放协作原则,实施“7+N”未来产业培育工程,完善前瞻性、颠覆性技术遴选更新机制和“源头创新—技术转化—产品开发—场景应用—产业化—产业集群”的未来产业培育链路,着力打造创新引领、自主可控、竞争力强的未来产业体系,为接续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形成新支柱产业,持续壮大新质生产力,全面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提供重要支撑。
二、发展目标
到2027年,未来产业创新策源、转化孵化、应用牵引、生态营造的体制机制初步形成,量子科技、空天信息、通用智能、低碳能源等领域率先实现引领性成长。到2030年,形成未来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部分领域实现全球引领,基本建成具有重要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未来技术策源地、未来场景应用地和未来产业集聚地。
——前沿技术实现突破。到2027年,新增省级及以上科技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80个左右,引育高层次人才团队80个左右,突破100项以上关键技术,制定省级及以上标准规范100项左右,打造100个以上未来产业标志性产品。到2030年,新增省级及以上科技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150个左右,累计引育高层次人才团队150个以上,突破200项以上关键技术,制定省级及以上标准规范200项左右,打造200个以上未来产业标志性产品。
——经营主体活力迸发。到2027年,培育3家左右具有生态主导力的头部企业,20家左右上市企业,500家左右高新技术企业。到2030年,培育5家以上具有生态主导力和产业链控制力的一流企业、50家左右上市企业、1000家左右高新技术企业。
——产业规模快速壮大。到2027年,布局建设5个左右省级未来产业科技园,10个左右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创建3个左右国家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全省未来产业规模力争突破2000亿元。到2030年,布局建设10个左右省级未来产业科技园,30个左右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创建5个左右国家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全省未来产业规模力争达到5000亿元,打造空天信息、通用智能、低碳能源3个1000亿元未来产业。
——发展生态更加优化。到2027年,打造50个左右未来产业标杆应用场景和商用解决方案、50个左右省级未来场景实验室、10个左右省级未来场景试验区。到2030年,打造100个左右未来产业标杆应用场景和商用解决方案,100个左右省级未来场景实验室,30个左右省级未来场景试验区。
三、发展方向
面向全球科技和产业前沿,把握未来产业发展规律,瞄准“7+N”重点领域及方向,结合前沿技术新趋势进行动态调整、滚动培育。
(一)量子科技。加快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精密测量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应用,多路径研制专用量子计算机及量子计算算法、软件及云平台,加快上游关键材料、核心器件、仪器设备等研发。
(二)空天信息。培育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等空天信息产业新增长点,加快深空能源动力、深空智能控制、深空测控通信等前沿技术工程化,拓展发展新空间。
(三)通用智能。提升通用大模型和行业大模型性能,加快通用人工智能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前瞻布局类脑智能技术,发展信息智能服务业与实体智能制造业,引领新一轮智能技术革命和产业化。
(四)低碳能源。加快发展氢能、氨能、新型储能、生物质能,前瞻布局先进核能和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构建新型能源系统,实施聚变能商业应用行动计划。
(五)生命科学。加快细胞和基因技术、合成生物、生物育种、免疫治疗、低温生物医学等技术突破和产业化,推动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融合发展。
(六)先进材料。推动新一代电子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前沿新材料等研发应用,推动材料、装备、制造体系循环迭代创新。
(七)未来网络。加快发展高速全光通信、新一代移动通信、算力和数据网络、卫星互联网,构建空天地一体、通感算一体、设施与应用深度融合的未来网络体系。
同时,积极布局第三代半导体、先进装备制造、区块链、元宇宙等前沿领域。
四、主要任务
(一)技术创新策源行动
1.构建创新策源体系。加强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推进国家实验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优化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构建部门配合、上下联动、高效协同的科技创新策源体系。支持创建未来产业省(重点)实验室、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研究院等省级及以上科技创新平台。(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发布前沿技术攻关目录,建立未来技术动态清单,实施一批战略性、储备性技术研发项目,加快攻克一批原创性科技成果和前沿技术,推动形成现实生产力。引导企业联合高校院所组建未来产业紧密型联合体,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研发链条,强化未来产业产品的精准供给。(责任单位:省科技厅,配合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
3.加速成果转移转化。完善科技创新“沿途下蛋”机制,推广应用技术就绪度评价标准及方法,促进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及时落地转化。引导高校院所建立前沿技术验证平台,强化技术熟化、工程化放大、原型制造、可靠性验证等转化服务能力。推动高校院所技术转移机构实体化运行,加速科技成果向企业和产业转化,捕捉市场和企业需求,倒逼高校院所科研改革与创新。支持合肥申建国家区域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打造“一核两区多园”高校成果转化新高地。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建设未来产业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围绕未来产业相关领域开展技术评估、创新产品开发支持、市场验证、商业辅导等全流程服务,加快产品化和商业化进程。加强高层次未来产业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
(二)企业梯次培育行动
4.打造标志性产品。引导企业建设未来工厂,面向科研、生产、消费终端,建立新产品导入(NPI)机制,促进企业研发人员与工程师、营销人员紧密互动,推动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协同创新,开发适应通用智能趋势的工业终端产品、智能汽车、人形机器人、智能头显、量子计算机、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新一代显示、天地一体通信终端、智能诊疗等一批标志性产品和服务,以高质量供给创造引领新需求。培养未来产业标志性产品的种子用户,促进新产品新服务市场化、商业化,提升安徽品牌影响力。(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配合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财政厅)
